中日“生活茶”:從“生活美學”觀茶之道  ——第十五場哲學家茶座紀實報道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中日“生活茶”:從“生活美學”觀茶之道 ——第十五場哲學家茶座紀實報道

?中日“生活茶”:從“生活美學”觀茶之道

——第十五場哲學家茶座紀實報道

?

文:劉雪萌 圖:鄭悅


12月22日下午,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在人文樓600會議室舉辦了以“漫談中日‘生活茶’:從‘生活美學’觀茶之道”為主題的學術講座。本次講座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劉悅笛研究員。余開亮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,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以及哲學院、校外的中國茶文化愛好者等四十余人參加了本次講座。

?

圖表 1:第十五講哲學家茶座實景


劉悅笛先生以“美好生活”為關鍵詞展開了本場講座。他認為,“美好生活”包括兩個維度,好的生活和美的生活。生活美學探討的是用美的生活提升好的生活,用品質的生活提升質量的生活,是一種關乎“審美生活”之學,是追問“美好生活”的幸福之道。讓每一個人成為生活的藝術家,在把藝術向下延伸的同時把個人生活向上提升。他特別強調,美學不僅是感覺,也是覺學,即覺悟之學。


劉老師以他本人在臺北“食養(yǎng)山房”的獨特品茶體驗引出了他對禪茶一味的理解:正所謂是“茶味禪味,味味一味”,禪與生活,匯通為一。生活之“茶”,便是佛教之“禪”,喝茶之“道”便是參禪之法,茶道即為佛法,這便是“禪茶一味”的真諦。茶道是對生活的提升但它又不超脫于生活。


圖表 2:主講人劉悅笛研究員


劉老師又進一步展開談到了中日在禪茶一味理解上的異同?!摆w州吃茶去”的禪宗一大公案,不僅影響了中國,也深刻影響了日本的禪宗和茶道。他甚至指出,當今日本的兩個知名品牌優(yōu)衣庫和無印良品所體現的極簡主義都是受到日本禪宗的影響。此外,日本的茶道還受到“唐密”的影響。日本在茶道的生活美學上走得更遠,提出了“和”“敬”“清”“寂”的茶道美學原則,俗稱為“茶道四諦”,從而將“禪茶一味”推到了美的極致。不過,這四個原則是由千利休在前人“謹、敬、清、寂”原則基礎上發(fā)展而來的,他用“和”取代了“謹”,對茶道的內涵和精神做了積極拓展。最終,日本茶道被賦予了一系列的程式過程,同時也成就了一種“儀式化”的美學規(guī)儀。劉老師著重分析了日本京都學派代表人物、哲學家久松真一對茶道美學原則的解讀,劉老師評論道:久松對日本茶道的解釋具有哲學高度,同時他是唯“心”而出的,走向了“心茶道”的方向,但茶道從未脫離生活而存在。劉老師評論道,日本茶道好的地方在于其規(guī)范性,相應地也失去了自由。劉老師提出了他本人對禪茶一味的哲學解讀:茶道與禪一體不二,毋寧說是同一物。


此外,劉老師還通過中西飲茶之別強調了中國人喝茶的特點,即從飲之味過渡到茶之道,“色香味三者俱全”,這就需要充分、全面調動人的知覺,才能心領神會,由此才能知味,從而進入“精微”之境界。總之,一句話,茶之道就是一種“過程美學”抑或“過程哲學”,過程高過結果,同時,自然也就是世俗的,茶道也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和哲學。


劉老師在講座中旁征博引,主題廣泛,他以“選茶”為主題,以茶與墨的類比教授大家如何辨別好茶;又細論了茶與水之關系,強調了水品質的重要性;他強調煮茶是一個融聲、色、體驗為一體的審美過程;他還談到茶有三美、三合其美,這是有關天人合一的學問。他站在“生活美學”立場,暢談飲茶之樂,剖析人與茶相生相伴的過程。茶之道即生活之道,茶之美即生活之美。


圖表 3:部分參會人員與主講老師合影留念


主持人余開亮教授為劉老師的本場講座做了極具學術意義的點評。他指出,禪宗智慧是中道的智慧,非有非無,若即若離。雖然每一個人可以成為生活藝術家,但這并不代表每個人都是生活藝術家,這就是不即不離,不一定是但又不離。在道和茶之間,若讓其真正提升到生活中的藝術家這個層面,需要有一個“覺”的決心在其中。喝茶對于人們來說,就超越了簡單的飲品,晉升到在生活中體驗自己的存在,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美的所在。


在講座的提問環(huán)節(jié)中,聽眾們十分踴躍、氣氛熱烈。講座結束后,在場聽眾與工作人員與劉老師合影留念,并做深度交流。